查看原文
其他

文明夜读 | 有些话宁愿烂在肚子里,也别对孩子说

文明江西 2024-01-05


最近刷到了一则视频,很受触动。

视频标题名为《有对不扫兴的父母是什么体验》。

一打开,是作者和父母在一起时,各种其乐融融的画面:

“大晚上嘴馋了一起下楼买冰棍吃。”

“心血来潮画了奇怪的妆,不会被教育不会被说奇怪。”

“带他们出去外面吃好吃的,不会被说浪费钱,大家都很开心。”

……

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视频,不狗血不猎奇。

怎么就火了呢?

一个评论点明了背后的真相:

“273.5万个点赞,代表273.5万个粉丝在疯狂羡慕着。”

“羡慕”这种情绪:

往好听了说是“向往”;

往现实点说,却是因为很难够得着,或者几乎得不到。

不同于视频中一家三口的和谐融洽。

更多听友和身边的朋友,遭遇到的是“被父母各种扫兴”:

每次家人聚餐,到最后总会演变成“饭桌教育”,而自己就是被批斗的对象;

某次考试成绩不错,拿着成绩单向父母“炫耀”,换来的却是一顿数落和打压;

就连出去玩得太开心,也会被父母教训“乱花钱、不务正业”;

……

如果把快乐的情绪比作一个个气泡,那父母扫兴的话语,就像一根根刺。

总是在你情绪高昂的时候,冷不丁冒出来戳破你的泡泡。

“别得意忘形!”

“有什么好开心的!”

那些经历过的人,自然会深深懂得,这个短视频背后强大的情绪价值:

拥有“不扫兴”的父母,究竟有多爽。

01

长大后才明白,父母“不扫兴”有多难得


“扫兴”这个词,说出来可能有点不太好听。

但我们身边的朋友,甚至网上很多人分享的故事,都在不断印证这一点。

有网友就说:

“我的父母,总是能在我跟她分享我快乐的时候,出言打击。

关键是,她自己还不觉得那是打击,真的很伤心。”

小时候跟他们分享学校里的趣事,只会被说不务正业。

长大了分享自己的生活,却受到父母的指责:

“你爸妈为了省钱只吃辣椒拌饭,你怎么好意思吃大餐。”



扫兴父母很擅长亲情绑架,给小孩造成道德压力。

他们只知道这招很好用,但不知道小孩像在被他们跪压一样,感觉快窒息了。

扫兴父母不在乎你想分享给他们的快乐,你快乐的样子在他们看来,甚至都是个罪过。

但当你倾诉自己过的不好,你又变成了那个“不知足”的家伙。

“你们这代人要什么有什么,我像你这么大就要养你和你妈了,你有什么好发愁的?”

“抑郁症?你就是矫情,我给你惯的。”



孩子想要跟自己分享的心情,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,都是些旁枝末节,不重要。

他们眼里没有活生生的孩子,只有孩子离自己心里那个目标还有多远。

为了这个目标,他们甚至不会在乎孩子的尊严,随时随地行使管教权。

之前有个青少年喊出心里话的综艺《少年说》,简直集齐了全类型扫兴家长。

有个女孩很擅长文科,可是她爸爸很看不起这样的她,把她写的五十几本小说全撕了。


女孩上台聊自己的心血被摧毁后的绝望,希望父亲能给她点尊重。

可父亲还在强调成绩,话里话外,数学分不上去,其他免谈。


父亲言辞充满了“为你好”,可他看着女孩在台上崩溃大哭无动于衷。

我相信这个父亲多少是爱女儿的。

他如此关注女儿,以至于能发现女儿藏起来的小说。

但是扫兴父母的控制欲会压倒其他情感,包括对孩子的爱。



对自己小孩的绝对控制,可能是一个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特权。

在成年人的世界没那么容易成为上位者;

但在小孩面前他们有翻倍的阅历,有绝对高的地位。

一个听话的小孩,能给他们在外面得不到的快感。

权力令人上瘾,便一次次表达不满,确认自己在孩子身上拥有特权;

不管孩子做了什么,第一反应就是贬低孩子,态度之差,仿佛小孩做了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。

“98分有什么好得意的,隔壁小孩考了100分!”
“过什么生日,你的生日是你妈的受难日!”
“母亲节送我花?还不是花我的钱买的!”


父母滥用管教权肆无忌惮,小孩却在“我什么都做不好”的挫败感怪圈里打转。

扫兴父母的小孩很多都有失眠的毛病,在一个个漫长毫无睡意的夜里发问:或许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。

孩子对扫兴父母来说是什么呢?

是养儿防老,是别人生我也生了。

可是对小孩来讲,父母是天,是自己衡量这个世界尺度的来源。

父母是我们最不设防的人,他们给的伤害也会更深。

明明是最亲近的人,明明是想通过分享拉近彼此关系,收到的却是比利刃还伤人的话。


当孩子一次次失望积累,就不愿意再跟父母接触,以免自身遭受伤害。

久而久之,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便会越来越淡漠。

更有甚者,会在不断碰壁中,模糊甚至丧失自我的价值。

02

你的父母,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

那么,为什么父母总是会习惯性地“扫兴”呢?

“我的父母,是不是打心眼里不希望我过得好啊?”

很多人说:

这是“挫折式教育”,打压你是为了你好,让你不要太得意。

还有心理学家说:

认同孩子,就意味着自己权威的消失。

但比起这些,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、也很根本的原因:

你的父母,他们自己也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剧本里。

他们习惯打压你、否定你、泼冷水,很大程度,是在“搬运”自己父母那套教育方式。

前阵子,刷到了另一个家庭出行游玩的视频。

标题是“带扫兴的父母出去是什么体验”。

视频里的父母,更贴近大多数家庭的真实情况。


去了某个景点,父母会不断说“太贵了太贵了”;


吃一顿饭,他们知道价格后,会惊讶道“这么贵啊?还不如回家做饭”。


但不同的是,面对父母的扫兴,这位作者没有只顾着抱怨和委屈。


而是选择认真去观察、聆听父母“扫兴”话语背后的意思。


她发现,父母几乎每一句都是回落到金钱上。

“他们穷怕了。”

是啊,父母“扫兴”的很大部分原因,就是他们从小到大苦惯了。

定期犒劳自己、出行游玩、看到喜欢的事物就买买买,换作是父母年轻时,那是绝不可能发生的。

他们早已把“委屈”和“亏欠”自己,刻在骨子里。

当负面情绪成为了常态,快乐对于他们而言,就是一种过于陌生的情绪。

所以,与其说他们“扫兴”,倒不如说:

他们只是被困在了父辈递给他们的人生剧本里。

一味地指责,显然是不公平的。

其实仔细想想,又有多少人的父母,不是从苦日子趟过来的呢?

他们从小没有体验过快乐的童年,甚至早早放弃了自己的梦想,扛起了生活的重担。

为家庭付出,为他人付出。

有太多的不得已,太多的委屈,太多的愤懑,却只能藏在心里。

久而久之,他们失去了快乐的能力。

一个没有体会过真正快乐的人,要怎样才能认同快乐,并发出自然的笑声呢?

一位心理工作者说的话,我听后仿佛被击中一般:

“他们不只是可敬、可爱或可恨的父母,他们也曾是可怜的小孩。你与父母之间,从盲目的爱,到激烈的恨,再到深深的看见。”

“借由看见,你终于成为了一个成熟,能理解复杂性,与世界和解的成年人。”

所以,我们不妨尝试着看看父母曾经走过的路,然后把自己代入进去,或许我们就能提前找到解题的思路。


03

你可以靠自己,走出他们的剧本


看到这里的你,也许是曾经被不断泼冷水的“孩子”,或许是正在思考的家长。

夜听分享这篇文章,是为了抨击那些“扫兴”的父母吗?

并不是。

夜听并不希望它变成大家纯粹宣泄情绪的阵地。

就像上面说的,或许真的有“不爱孩子的父母”,但更多情况下,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爱。

在这里,夜听整理了两个小方法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
(1)多关注别人的赞许

被不断否定的孩子,长大后总是缺乏自信、自卑感重。

但如果试着回想,你就会发现:

还是有很多人曾经夸赞过你的。

可能是某一次,你穿了父母讨厌的裙子,却被朋友夸赞好看;

也可能是你那份被父母瞧不上的工作,却让你赚到了很多钱、获得了不低的成就、获得了朋友的艳羡。

请深深记住这些赞许,因为它们都在证明着,你身上有很多闪光点。

(2)停止向父母寻求认同

作家洪晃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,分享了自己的观点:

“我们的存在感,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,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喜欢。”

从前,我们只能承受父母“泼冷水”,找不到自己的价值。

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,可以通过别人和自己,建立起更完整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。

当然,不向父母寻求认同,也并不代表要和他们站在对立面。

而是尝试着接纳他们,接纳自己。

允许父母暂时找不到表达快乐的方式,也允许自己有表达快乐的权利。

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“不被影响”,可以先试着“隔离”;

当你有足够能量,不会被轻易影响和打压,再去试着带动父母。

或许那时候,他们就能通过你的带动,走出父辈人生剧本的苦闷,也能尝尝快乐的滋味。

当然,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
希望看这篇文章的父母,能试着去理解孩子想要和你分享快乐的心情,哪怕一点点。

要常常记得,你值得一切的美好。

往前看吧,那里有光。

文末点个【赞】与【在看】,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自己和父母的故事或是自己和孩子的故事~



为了能第一时间收到“文明江西”推送大家记得把“文明江西”设为“星标★”


热点视频推

↓↓↓




推 荐 阅 读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
最新通报!新增491例


引众怒!永久封禁,彻底凉了

来源:江西文明网综合十点读书 、ONE文艺生活

本栏目编辑:李亚男

责任编辑:邓强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您在看就点这里吧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